首页>文化遗产>文物展示>【古遗址】舜帝庙遗址

【古遗址】舜帝庙遗址

时代:唐宋

地址:九嶷山乡九嶷洞村

2006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U9383P704DT20150512143227.jpg

 

地理位置

 

舜帝庙遗址位于宁远县城东南约34千米处的山间盆地中,总面积约3.2万平方米,中心坐标北纬25º20',东经111º59',海拔高度367.5米。地属九疑山瑶族乡九疑洞村,现地貌多为呈梯级分布的稻田耕土。遗址背依舜源峰,面向五臣峰,西望子江(潇水上源),北邻砀水,环境优美,风物宜人。而“汉唐坪”、“玉琯岩”构成遗址主体建筑区的南北两极,“祭户村”、“社山”自东西两翼遥相呼应,历史仿佛在此定格。

 

88ac917b-e14b-4a49-982e-9ad2890ec6d3.jpg 

 

自然与人文环境

 

宁远县,湖南南部大县之一。辖境南北狭长。境内多山,南北两端尤为突出。低丘平原星布于诸山之间,构成该县农业根本。南接萌诸岭北麓,属潇水上游流域。具有低纬度温带季候特征,冬寒期短,自然植被四季丰茂,苍翠不减粤桂。东南一带,岩溶发育,石灰岩质的山丘蜿蜒达40千米,奇峰秀岭,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即古人所谓“诸峰相似,行人疑惑”的九嶷山脉。其间紫霞、玉琯、飞龙、碧虚、白马诸洞各具特色,曾备受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称赏。

 

玉琯岩盆地处于九疑山系低丘地貌到高山地貌的过渡地带,东、南、西三面皆海拔600米以上高山,山顶诸峰如人形或坐或卧,故得五臣之名。子江(潇水上游)从正南面山口奔突而出,常年水清如镜,山口两侧高山宛若巨大的门阙,拱立于台地南端,与正北主峰舜源峰彼此呼应。总体看南峻北秀,东葱西翠,而居中平坦开阔,山水布局主次分明,尽得西汉以来基于阴阳五行的风水堪舆之学所苛求的形胜之实。玉琯岩位于盆地东南一角,是一座海拔401.5米的石灰岩孤丘,轮廓圆浑,形如巨冢;山表无土,大小植物根系皆纵贯石隙直入地心,形成石、树互抱,和谐共存的奇特景观,游者惊叹,称为“天下第一盆景”。因历代列为禁地,山顶尚存多株树龄超过千年的古树名木,树干树根鳞斑历历,乍看惊为神兽现身。石窟西向,洞口翕张如龙吻,石壁尚存南宋以来数十端摩崖碑刻(参见)。

 

史载舜葬九嶷,舜庙因之兴建甚早,而九嶷山系亦为最早见诸书史的南部大山,因此历代名流云集,诗文山积,著名者如东汉蔡邕的《九嶷山铭》,唐人元结的《九嶷山图志》,宋人乐雷发的《象石铭》等。其他著名摩崖碑刻如南宋方信儒“九疑山”、李挺祖“玉琯岩”字铭,明代应钦、萧祯“谒舜庙得游九嶷”唱和诗碑等等,或大气磅礴,或工巧秀美,俱可与日月争辉。以上诗文除《九疑山图志》和《象石铭》之外,现皆保存在玉琯岩石窟崖壁之上。游人至此,并览山水胜景与人文胜迹,实为平生一大快事。

 

6bba5f0a-7377-49e6-81c4-7bd95842b3ed.jpg

 

基本状况

 

舜帝庙遗址具有既单纯又复杂的文化特征。“单纯”专指前后遗存所包含的行为指归的一致性,即皆属祭祀性建筑;“复杂”则专指因为前后建筑遗存之间在建筑空间上的高度延续性而造成的过于错综复杂的叠压或打破关系。

 

遗址所在地属于子江西岸的二级台地,整体地势北高南低,以玉馆岩为中心向四周坡降,西南方向的缓坡形态尤为显著。现地貌除“汉唐坪”自然村的10余栋民居外,余皆为疏松肥沃的现当代耕土。

 

遗址总面积约3.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30~180厘米。2002年调查勘探资料显示,遗址重点文化遗存埋藏范围东到“杨家山”,南到“汉唐坪”自然村,西到“社山”月牙形土丘,北到“玉琯岩”。玉琯岩以北属“庙后区”,“汉唐坪”以南为“神道区”,皆存文化堆积,表土以下150厘米左右始可见汉代或唐宋文化遗物。保存状态视乎遗存所处地域而好坏不一,但遗址中心区的绝大多数中古建筑基址以及东汉前后的早期遗存仍基本完好。发掘探方按象限编列并区分为四个基本分区。现阶段工作以揭露II 区、III区唐宋建筑层面为主,同时在I区选择少数探方对早期遗存进行有限度的探索。揭露面积5000平方米。发现的遗迹类型包括唐宋大型殿阁及其附属建筑、道路、排水设施,汉代祭祀坑,以及建立在“密集型”柱坑模式上的汉代大型建筑。出土文化遗物除具有祭器特征的青瓷、白瓷或色釉瓷碗、盏、杯、碟外,主要由为数众多的板瓦、筒瓦、兽面瓦当、“莲花”瓦当、螭吻、鱼尾、龙头等建筑构件构成,其中兽面瓦当至少包含了前后4个阶段、彼此之间具有发展演变关系的重要类型。

 

现阶段最为重要的收获是发现并确认了一组以“砖基”为轮廓,以大型梁柱为骨架的多进多单元宫殿式建筑。建筑群坐北朝南,完全遵循该类型古代建筑主次分明、对称均衡的设计规则,布局谨严,规制宏大。其中“正殿”(含散水)建筑面积876平方米,殿内分布40个边长200~220厘米的大型柱坑,殿周均设砖铺“散水”。“寝殿”(含散水)建筑面积416平方米,殿内均衡分布着24个边长160~180厘米的大型柱坑,殿门左右有砖铺“散水”。从殿内柱坑的布局可知,该建筑时期尚未使用旨在扩充活动空间的“减柱法”。“正殿”、“寝殿”两侧完全对称分布的相关建筑单元的建筑面积从56平方米到166平方米不等。

 

结合2002年调查勘探所获取的线索和本年度发掘I区所见建筑布局,推测“正殿”南面还存在着一座“前殿”,以及与之配套的各相关殿阁。自“寝殿”大门往南为宽6米的轴心大道,惜现阶段相关发掘区内遭明清以来生产活动的剧烈破坏,原始路面及相关踏步等遗迹已荡然无存。西垣墙中央亦有砖铺便道通向庙外祭坛(当地百姓习称社山,即社稷坛。遗迹尚存)。2002年已探明垣墙东南转角位置,是以可统计垣墙内建筑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结合现发掘层面内结构清楚、布局分明的主体建筑群所用条砖、铺地砖等建筑材料与筑基立柱风格,以及出土陶瓷器的工艺特征,推断该建筑群的相对时代不晚于南宋,并可能早到北宋。以该建筑群的规格与规模,结合出土陶瓷器上“开宝……”、“如鱼”、“诣杯吴”、“太”字等一系列表示时间、等级、器名、器用的铭款,足以验证文献记载关于舜庙建于玉琯岩前的真实性。

 

800.jpg

 

历史沿革

 

宁远县,西汉初期属于营道、泠道、舂陵三县。三国吴因循未改。至隋,并泠道、舂陵二县置营道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延唐县。宋乾德三年(965年)置宁远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先后隶属永州专区、零陵专区和永州市。

 

九疑山舜庙,秦汉时选址兴建,文献中指认为今玉琯岩前。历代皆曾斥资修缮。唐宋时期的修缮尤为频繁。据载唐僖宗时曾有权延唐县令胡曾奉敕增修庙廷;而宋太祖建隆初钦定舜帝祀典于九嶷山,更在乾德三年、开宝九年两次对旧庙予以大规模的维修。明洪武四年改迁至当时的九疑营,即今九疑山乡政府所在地。2002年经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勘探,确认明代以前的舜帝陵庙位于今九疑山乡九疑洞村玉琯岩南面台地内。

 

2001年,宁远县人民政府公布玉琯岩古舜帝陵庙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玉琯岩古代摩崖碑刻与古树名木以及遗址周边环境均得到了高度重视和有效保护。

 

2002年2月,宁远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公布古舜帝陵庙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宁政发[2002]7号),对遗址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做了明确规定。

 

2003年12月~2004年9月,首次对遗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发现并确认了时代不晚于南宋的大型舜庙建筑群,并在发掘I区对早于南宋的各期遗存做了选择性的探索。

 

2004年8月8日~12日,国内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等多学科专家学者亲赴发掘现场,对遗址的性质与时代关系进行了严格的考察论证。

 

2004年9月25日,宁远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强玉琯岩古舜帝陵庙遗址保护和管理的通告》(宁政函[2004]31号),同时设置了专门的文物管理机构——舜帝庙遗址管理所。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活动
相关场馆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46-836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