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遗产>非遗名录>【传统戏剧】道州调子戏

【传统戏剧】道州调子戏

项目所在地:道县


2012年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6手抄戏剧本_副本.jpg


道州调子戏俗称唱调,与唱戏有别。基本唱腔是从山歌、俚曲、小调等基础上逐步发展而形成。随着时代的前进和艺人们的深度加工,逐步形成以课子、道白、小调、唱腔等形式出现在舞台上。


道州调子戏历史久远,据1994年出版的新编《道县志》记载:“道州调子戏”源于民间戏狮子歌舞活动,有300余年历史。据道州志记载“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恩祥在上追塘创办“学字馆”收徒10余名,主要教唱半戏半调。这是县内起始最早的道州调子戏科班。光绪二十三年(1897)缺婆子(佚名王姓)在县城桥背街创办“清字馆”收徒20人,以教唱道州调子戏为主。民国6年(1917)老人丑学在上追塘创办“老人丑班”,每期学徒20人主要教唱两小戏。此后,民国16年,廖有仔在石洞村创办调子戏科班“廖有仔班”。民国18年,蒋学庭在县城湾里街办“六和班”。民国32年杨盛吉,何玉清在上追塘创办“何玉清班”。寿雁镇唐家调子戏班的杨彩彩等组成调子班上广西、灌阳、平乐、恭城到处演唱,很受欢迎。道州调子戏剧目有《刘乃求嗣》、《李进耕田》、《古董借妻》、《龙女配》、《寡妇上坟》、《云南寻夫》等百余个。


解放后,调子戏剧目内容推陈出新,民间调子戏艺人经过培训后,组成业余剧团。1958年,县文艺学校演出调子戏《三看亲》、《双捡菌》、《胡二坐牢》、《芙蓉河》等节目,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道州调子戏的内容包括:戏文、曲牌和调子。戏文含课子(快板)道白、唱词、它是调子戏的运行链带

道州调子戏剧目共有200多个,现已挖掘与整理了164个剧目,还有近100个剧目,急待挖掘整理与保护。


32道州调子戏下乡演出_副本.jpg


道州调子戏属民间戏剧,素传“北有二人转,南有调子戏”的说法。道州调子戏很少歌颂帝王将相,大多展示基层平民的喜怒哀乐,常以民间的忠、孝、礼、义故事为题材,语言与唱词都运用地方方言,既通俗易懂,又贴近平民的生活,因此深受基层群众喜爱。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活动
相关场馆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46-836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