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广电之声>户户通>东安财政强化“文化自信”有效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东安财政强化“文化自信”有效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发布时间:Mon Oct 28 20:13:25 GMT+08:00 2019来源:永州财政编辑:

2.1_meitu_3.jpg

 

2018年以来,东安财政围绕“文化强县”目标,着力强化“文化自信”,以落实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全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加大投入守住“文化根脉”

 

县财政树牢“文化强县”理念,加大投入守住乡村“文化根脉”。坚持每年挤出资金近200万元,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有计划有步骤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强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文物保护以及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文明传承重点工程的财政扶持,助力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同时,协助县委宣传部等部门多次深入各乡村,组织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全面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建立“四会一约”制度,加强“七个一”农村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入解读党和政府各项政策措施,凝聚农民群众的精气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乡村文化基石,重建乡村文化自信,守住乡村“文化根脉”。

 

补齐短板注重“文化惠民”

 

县财政积极践行“融合发展”理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助力植入文化基因,把“文化惠民”工作融入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按照“政府买单、文化惠民、农民受益”的原则,统筹各类资金,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助力文化精准扶贫、精准兴农强农。2018年,共投入各类补助资金9000余万元,用于推进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城带乡,全力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等项目,乡镇场文化站建设和行政村(社区、居委会)“七个一”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稳步提升,全县共建成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51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文化活动广场、315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文化活动室、338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宣传长栏、57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小舞台。乡村直播卫星“户户通”覆盖率达100%。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实现全覆盖。特别是出台《东安县全面深化“中国德文化之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在全县开展“美德工程”建设的实施方案》,致力推进以德文化为引领的东安文化建设工程,狠抓“省保”、“国保”单位的维修与管理,对敦伦第等未列入省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有保护价值单位,进行了立碑保护,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完成了地处乡村的老山界、广利桥、吴公塔、敦伦第、唐生智故居等德文化载体的维修。同时,强化“德在青山绿水间”的理念,用德文化理念助力建设好4A级的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黄金洞省级森林公园,新打造树德公园、聚德生态文化园、高岩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等三处3A级景区,目前,该县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美丽发展风生水起,农民群众纷纷点赞,有效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打造精品加强“文化润心”

 

建立健全扶持奖励机制,不断加大对列入县级重点题材的乡村文学、戏剧、乡村电视剧、乡村音乐、舞蹈等原创文化精品和乡村特色文化项目的支持力度,注重优秀乡村文艺人才的重点扶持和培养,全力扶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从舜皇山等大量与舜有关的地名、遗址及祭舜民俗中,挖掘舜德文化的精粹;从众多的名胜古迹中,挖掘“官德”“民德”文化的内涵;从武术瑰宝中,挖掘武德文化的精华;从各种乡村民风习俗中,挖掘社会的崇德风尚;从邓三凤、宾步程、唐生智、文光普等历史名人中,挖掘家风家训及独具地域特色的德文化精神。通过挖掘,相继形成了《德在东安》《东安德孝故事》《东安德文化人物》《中小学生德育乡土教材》《我的东安·我的家》《厚德东安——走进首个中国德文化之乡》等一系列成果,以德文化引领乡村农耕文化传承发展。同时,发挥财政保障职能,助力创建各类文化特色乡村,2018年5月,大盛镇成功入选“全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录,芦洪市镇成功获批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大庙口镇入选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预选创建单位。成功创建了大盛镇兴隆居委会、南桥镇寺门马皇村、水岭乡冷山村等8个曲艺、书画、武术特色村。在乡镇、村(社区、居委会)活跃业余文体团队200余支,配发音响器乐设施500余套,乡村文化活动踊跃开展,助力乡村振兴。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活动
相关场馆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46-8365501